內(nèi)鄉(xiāng)縣嘉宏石材工藝廠
聯(lián)系人:符金明
電 話:15993156038
電 話:15893535328
傳 真:0377-65276788
網(wǎng) 站:www.nxxhjsc.com
地 址:河南省南陽市內(nèi)鄉(xiāng)縣板場鄉(xiāng)符莊村
墓碑運用龍的形象已是很晚的工作了。但即便如此,龍在墓碑定制上的方式改變不少,這與年代審美、雕琢技法不無關(guān)系。前期墓碑中的龍多以圖畫的方式呈現(xiàn),如東漢《王孝淵碑》碑陰龍軀曲折,狀如蟒蛇,雕琢稚拙;東漢《樊敏碑額》、《高頤碑額》蟠螭為龍的變體。漢今后,南北朝墓碑鐫刻遭到上層貴族人士的注重,特別帝王皇權(quán)的喜愛。從御射儀禮的功德碑到帝王陵冢前的墓碑,每件墓碑似乎都與皇權(quán)嚴密相連。龍這種原始圖騰,已被賦予了神圣的等級顏色,成為帝王貴族的權(quán)力標志。
北朝自北魏孝文帝以來,碑首多為螭龍,龍的畫像具有一致的造型,龍首有角,形似鹿角,龍足五爪,龍軀盤踞碑首頂端盤結(jié)。
唐代曾經(jīng)的螭首碑,一般雕琢二或四條螭龍,如隋代《孟顯達碑額》淺浮雕琢畫螭龍,龍形較為瘦弱。到了唐代,正規(guī)的墓碑碑首均有六條浮雕螭龍,龍軀渾厚粗大健壯,腿爪健旺有力,兩爪在碑額正上方托起一枚寶珠,寶珠四周刻火焰紋,或許寶珠下刻一束腰蓮座。此枚寶珠稱為“摩尼如意寶珠”,是佛教法事中的法物,佛經(jīng)上說它是由佛陀的碎身舍利改變而來,能為人世施福,法力無邊。并且如意寶珠深藏大海,由龍王維護。
宋今后,碑首的螭龍全體造型較之前代改變不大,但略顯扁平。金元時期,龍的軀體相對豐腴、粗大健壯,特別是元代,肢體圓渾有力,不像宋代那樣扁平,如《大元尹宗師碑額》、《圓明真人高公碑額》。元代碑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色,龍均口吐祥云,這在宋碑、明清碑中所不見或罕見。明清時期,龍的軀體大致堅持元代雄壯的風格。明代的盤龍中,鱗紋刻制更為規(guī)整,背上布滿鋸齒狀背鰭,如明定陵《神功圣德碑額》六龍頭部雕琢詳盡,龍椎呈鋸齒狀突起。